宋朝的脊梁,第五十七章 汴梁报社,千千小说网移动版
返回第五十七章 汴梁报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钱号里的信息传递,比较有局限性。
    活字印刷社经过两年的经营,将一些传奇话本进行连载,慢慢也为人们所接受。
    陈太初就想着要将汴京的印刷品改成一个类似于后世的报社性质的机构,但是现在的报纸内容有太多的限制,所以经过一番思考,最终定型。
    政和七年清明节,大名府的陈太初给汴梁的王大郎带话,活字印刷社要改一下版。
    除了已有话本连载类,后续一步一步将这些都转移到“报纸”上来。
    陈太初给了一些具体的要求。
    全张开本阔一尺二寸(约 38cm),高一尺五寸(约 48cm),巧妙地仿照奏折式横版排印,既符合文人官员熟悉的阅读样式,又独具新意。
    对折成册后,每册八页,单页阔七寸(约 22cm),高度保持不变,方便读者手持翻阅。
    而纸张采用竹浆混稻草新法制纸,这种纸薄如蝉翼却韧似蒲帆,不仅在质感上给人以独特的体验,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革新,将市价成功压至每刀(百张)六十文,使得大规模印刷发行成为可能,让更多人能够消费得起这份报纸。
    在墨色运用方面,选用松烟墨,这种墨的特性是遇水不晕,保证了文字在各种环境下的清晰可读性。
    而标题则别出心裁地掺入朱砂粉,在日光下会显露出赤色暗纹,暗纹样式则藏于另附的密匣之中,为报纸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同时也可作为防伪标识,防止盗版。
    常字大小如小指节(约 5mm 见方),仿照欧阳率更楷体,字体规整秀丽,便于读者长时间阅读而不感疲惫。
    标题则采用拇指节大小(约 10mm),取颜鲁公筋骨,笔力雄浑,在版面上格外醒目,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排版上,分四栏如田字,栏间距留两分(约 6mm),使整个版面布局规整有序,阅读起来条理清晰。
    中缝阔一寸,专门刊载招工启事、遗失寻物等市井细务,既充分利用了版面空间,又满足了百姓日常生活的信息需求。
    传奇录连载《白娘子》《杨家将新传》等故事,每回限八百字。
    蹴鞠经详录齐云社赛事,并附上赌马赔率表。
    岁时记记载端阳采艾、七夕乞巧等民俗,杂以各地奇风异俗。
    这不仅丰富了报纸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通过搜集辽金西夏民俗弱点,为应对北方诸国提供了文化层面的参考。
    北疆异闻编撰契丹皇室内斗、西夏铁鹞子驯养秘闻等内容,其中九真一假,旨在混淆敌国视听,扰乱敌方的判断与决策。
    百工寻匠录在中缝密排招工启事,通过漕帮暗号(详见《墨香密码本》)输送军器坊匠人,并在河北路安插眼线,为军事力量的发展和情报网络的完善提供支持。
    定价单册五文(等同两个炊饼),价格亲民,使得普通百姓都能轻松购买。
    包月百文则赠送艾草香囊。
    政和七年五月初二,汴京大相国寺东街,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墨香斋的天井里。
    王大郎蹲在那儿,身旁三十六个桐木活字盘巧妙地绕成八卦阵的模样。
    排字工钱三手指缝间夹着四枚铅字,嘴里不停地念叨着:“第四回《白娘子雷峰塔斗法》差‘袈裟’二字……在这儿!”随着他手指轻动,活字“咔嗒”一声精准归位。
    此时,隔壁蒸糕铺飘来的枣泥香,悠悠地漫过墙头,为这忙碌的场景增添了一丝别样的温馨。
    “王掌柜,陈大人要的‘报纸’首版样张!”学徒捧着一张淋湿的宣纸,急匆匆地冲了进来,脸上满是焦急之色,“暴雨浇糊了两处,您看这赛马胜负表……”
    王大郎赶忙接过样张,就着烛光仔细查看。
    只见油墨晕染处,竟神奇地显出一幅奇异画影——在被水渍模糊的“青州马胜”字样旁,墨迹恰似一匹扬蹄嘶鸣的烈马。
    他眼睛一亮,猛地一拍大腿,兴奋地喊道:“就这么印!加个栏头叫‘天公妙笔’!”这意外的发现,让他看到了报纸独特的魅力与商机。
    五月初四寅时,天色还未破晓,墨香斋内却已是一片繁忙景象。
    十二架轮转机齐声轰鸣,活字盘“咔嚓”起伏,犹如训练有素的军阵在踏步。
    新制的竹浆纸如雪花般纷纷飞落,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钱三一边抹着额头上的汗珠,一边嘀咕着:“一份报才卖五文钱,连纸本都收不回……”
    “你懂个屁!”王大郎没好气地踹开窗板,指着外面说道,“瞧见没?”
    只见汴河码头的脚夫正偷偷瞄着《赛马玄机》栏,卖炊饼的刘瘸子小心翼翼地把《招工启事》剪下,塞进自己的褡裢,更有一个辽商捧着《西夏秘闻》,眼睛瞪得老大,不停地咽着口水。
    这一幕幕场景,让王大郎坚信这份报纸有着无限的潜力。
    辰时初刻,三百报童如蝗群般涌出巷口。
    领头的小七子扯着嗓子大声吆喝:“新刊《汴梁风月》!五文钱看白娘子斗秃驴,二十文包月送端阳艾草香囊!”清脆的叫卖声,瞬间吸引了众多路人的目光。
    曹婆婆肉饼铺前,围满了听众。
    说书人张铁嘴攥着报纸,捶胸顿足,一脸懊恼地说道:“昨儿刚讲到法海要收妖,今儿全汴京都知道结局了!”
    不过,他眼珠忽地一转,马上又抖擞精神,对着众人说道:“诸位看官,欲知后事如何……”说着,他得意地抖开报纸副页,“且看下回‘许仙昆仑盗仙草’!”
    众人听闻,纷纷伸长脖子,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续情节。
    赌坊里,赵掌柜正眯着眼,仔细比对《赛马经》与《风云榜》,嘴里嘟囔着:“青州马赔率涨到一赔三?快改水牌!”
    而在潘楼街,辽国使臣把《西夏王夜宴图》专栏裁下,偷偷混在给耶律大石的密信里。
    可他刚出城门,皇城司的暗探便已抄录整版新闻,飞马呈报给童贯。
    《汴梁风月录》的影响力,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在各方势力间扩散。
    五月十五,陈太初在大名府收到首月简报。
    看着账面上亏损二百贯的数字,他却并未担忧,反而笑着抖开最新副刊。
    附页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信息:七家酒楼仿效开设“读报雅间”,代售报纸每份还能抽成两文;
    太学生手抄《风月录》贩卖至应天府,市价竟翻了十倍;
    雄州榷场甚至出现了辽文盗版,插图里法海竟变成了萧太后,令人啼笑皆非。
    “童贯老匹夫参我‘妄传朝事’。”陈太初冷哼一声,“却不知这《西夏铁鹞子驯养秘法》专候他来看……”
    六月盛夏,金明池畔,骄阳似火。
    卖冰饮的张小乙摊前堆着过期的《风月录》,只卖一文钱,任人选取。
    赴考的书生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啖着冰雪元子,一边热烈地争论着:“你说许仙到底是不是吕洞宾转世?”
    此时,池中画舫里忽然传来一阵喧哗。花魁李师师轻盈地掀帘而出,纤指捏着最新副刊,娇声说道:“哪位相公续写了《青蛇外传》?这‘白素贞水漫大名府’的段子,倒比奴家唱的曲儿新鲜!”满船的举子们听闻,慌忙摸钱买报。
    船夫见状,趁机涨价:“带墨香的二十文,池水打湿的十五文!
    汴梁城的报纸满天飞,童贯知道是陈太初办的,但是这个家伙越来越不受自己管束,生气参了他一本。
    徽宗也对报纸有耳闻,便叫梁师成带了一份,看了一下,对于话本之类倒没什么意见,但是对国外风情这些内容,需要陈太初一个解释。
    所以,陈太初给童贯写了一封信,叙述办报纸的初衷。
    给徽宗上了一个密折,阐述自己报纸的作用以及好处。
    政和七年六月丙寅 大名府副都监陈太初谨呈
    枢相钧鉴:
    熏风南来,恭惟枢相戎务劬劳,威震华夷。
    卑职陈太初诚惶顿首,谨禀报业琐务。
    近日汴梁所刊《风月录》,实为教化黎庶之小道。
    昔太史公采风于野,今下官效颦于市井,不过集俚俗笑谈、赛马蹴鞠之戏,聊解贩夫走卒之乏。
    其间北疆异闻,皆取辽夏旧典,与今时政局无涉。
    如《西夏驯鹰术》篇,实载元昊天圣年间旧事;《契丹婚俗考》,乃录自《松漠纪闻》残卷。
    闻枢相忧心舆情,卑职已命撤去\"青州马胜\"等栏,增辟《忠义谱》专刊,颂童帅西征之功。
    另榷场新到高丽参酒二十车,拟以枢密院名号发卖,所得尽充西军粮饷。
    边塞苦寒,伏乞枢相善保贵体。随信奉上辽东貂绒护膝一双,内衬夹层嵌火浣布,可御阴湿之气。
    卑职陈太初再拜谨上
    总结一句话,这些内容在童相面前都是笑话不必当真,另外孝敬您的不会少。
    另外给徽宗皇帝的上的密折:
    政和七年六月丁卯 大名府副都监臣陈太初昧死谨奏
    臣闻古之圣王,采诗以观民风;今之报业,实承采风之遗意。
    臣斗胆创《汴梁风月录》,其利有三:
    其一曰开民智
    市井小民得窥天下奇闻,不复困于方寸之地。臣命说书人张铁嘴将《白蛇传》与《孝经》并讲,老妪稚童皆能诵\"雷峰塔镇妖,犹似忠臣护国\"。
    其二曰通财货
    招工启事促万民就业,赛马专栏引商贾投注。
    去岁雄州榷场税银不过八千贯,今岁藉报业招徕,已逾三万之数。
    其三曰察敌情
    辽使购《北疆异闻》百册,臣特嘱将西夏铁骑屯驻地错标三十里;
    金人暗译《岁时记》,臣故将女真祭天日提前半月。今得密报,两国已因此生隙。
    至若朝廷大事,臣纵有熊心豹胆,亦不敢妄议天威。
    惟陛下欲宣仁政于四海,臣当以整版恭录圣训,分文不取。
    今呈特制《端阳祥瑞号外》,以硫磺浸纸,遇烛火可显二龙戏珠图。
    臣闻圣主近日绘《瑞鹤图》,或可添此异趣。
    臣太初顿首再拜
    给徽宗皇帝的内容总结出来两句话,
    一、都是一些话本传闻等消遣内容。
    二、国家大事肯定不敢印,除非您有需要,我才印。
    徽宗皇帝看了陈太初的密折,微微一笑骂道“这个小滑头,点子还真不少!”
    翌日早朝,“臣劾大名府副都监陈太初,私创“朝野小报”,妄议朝政、淆乱圣听、煽惑民心,更以谤书诽谤宰执、暗结朋党,乞依《宋刑统》以“造妖书妖言”及“离间君臣”之罪严惩。”御史中丞王安中上前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