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都御史这个位置空缺了一段时间,现在专门让叶向高当这么重要的职位,自然没那么简单。
用叶向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比较聪明灵活,知道苏州等江南普通文士、产业商人,跟大地主、大盐商不是一路人。
他不是赵南星、杨涟那种太倔的人,从天津往外推广正需要他。
该推进江南的改革了,首先是清丈田亩和处置盐商。这两件事看起来普通,但一下子涉及几千万两白银,影响几百万人口的生计。
必须开一个好头,让大明和多数人受益,少数阻碍变革的既得利益者被孤立。
摊丁入亩其实是个开篇,征收合理的工商税,引导产业发展才是朱由校的真正目标。
本质上是按照实际土地收税,可如果不搞好工商税,银子还是从种地者身上出,上限就那么多。
不能永远围着土地转。
土地税其实简言之就是如何把农民的粮食、银钱,收到朝廷手里面用。
围着土地转,终究是一切从农民身上出。
朱由校后世来者,太清楚农业是基本盘不是用来赚大钱的。
他对依然有点懵的叶向高说道:“一户土地多于100亩的大中地主们,他们当然一户吃不了那么多粮食,产了粮要屯或者卖,不产粮种经济作物更要投入下一步加工,这当然算是一种产业。”
方从哲、李汝华等人一听就懂,觉得工商业都一起收税了,自给自足以外的农业也是一种工商业的组成,收税合情合理。
叶向高也心里面感叹这笔税不好收,但是收了确实能抑制兼并。
朱由校又略做补充。
按照大明开国时均田制的数量,一户授予15亩地。这个15亩是自给自足的土地,远低于现在起征工商税,这笔税其实是对百亩以上征收,对那些五十亩到一百亩的中小地主其实还是一种鼓励。
而且根据南北土地、环境、作物的差距,按照当地价格征收产业税。
而且非常巧妙设计一个卖粮按正常收,不卖粮也要定额收,这样大地主屯粮就要交两笔税,这样就不会多兼并、多屯粮了。
李汝华这方面最有感触,掌管户部8年自然知道大明可征税的土地越来越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地主土地兼并,以及他们屯粮等涨价。
这些大地主大多有宗室、勋贵和文官背景,免税越来越多,朝廷可控土地减少,财政支出越来越多,可不是要出大事吗。
“臣以为未来的财政大头,必从工商业出,主要因为工商业赚钱多,未来潜力非常大。”
李汝华说出了一句超出古代常理,却在后世非常容易理解的一句话。
兵部尚书黄嘉善久在西北,对于工商业的潜力感悟有限,有点不太理解地问道:“过去说重视工商业是舍本逐末,西北虽然也有跟蒙古人贸易,但是给商业加税,贸易会萎缩啊。”
“直接加税贸易会萎缩,特别是不能多设商税关卡,省与省之间之前还有税,这些都要不得。”
朱由校对黄嘉善说得收税导致贸易萎缩非常重视,而且心里非常清楚之前增加各省各地之间税收关卡的危害。
这些税收关卡,很多都是被地方官吏和税收太监给截流贪墨了,到朝廷手里的十分有限,还严重损害了各地工商业发展,自然要严格禁止。
“叶总宪,这是都察院要严格监管的事项,虽然请叶先生出山,第一个重点在天津,但是全国税收监管,禁止各地乱设关卡收税,也是都察院的重要职责。”
叶向高回道:“臣明白。”
东林党有一点不错的地方还是要承认,那就是早期东林党聚集了一些有志向的人。他们倡导取消各地税收关卡,鼓励工商业发展。
不过到了后期东林党,成为地主代言人、既得利益者之后,这种人就很少了。多是钱谦益这种标榜自己、内在无耻的文人,以及刘懋这种一刀切、大裁员的书呆子。
此时已经是天启元年,正是东林党新老交替的时期。
叶向高这种鼓励工商,有些才干的老东林党,当然胜过钱谦益、刘懋这种新东林党。
朱由校思路一直很清晰:鼓励其中有益的,敲打限制其中较差的,而不是一棍子打死还惹得自己名声不好。
而对于工商业收税,要想不让贸易萎缩一切要建立在实际收入之上。
“朕既然搞了摊丁入亩,那首先是把土地丈量清楚,人口从事农业还是出去务工调查清楚,对不对?”
“对,这是摊丁入亩的基础。”众人对天津搞摊丁入亩的过程已基本清楚。
档案司也发挥统计的作用,温体仁去了天津调研,熊文灿也在认真做记录。
“那其实同样道理,工商业收税要按照实际的收入,按照营收情况按比例收税。这些工坊、商铺大多在城里,也需要相应的许可,自然该按照这个方式收。
不过刚刚谈到的西北边关贸易、农村百亩以上土地产业工商税,要么比较偏远分散,要么涉及太多太广,这就没法不好一一统计其营收。所以因地制宜,按各省粮价进行收税。即使各种土地产量不同,只要超过100亩就收,这样能严格限制100亩以上者。”
李汝华眼中一亮,按比例收税与定额收税相结合,这种方式下面虽然也在用,但从来没这么清晰梳理过。
朱由校对众人道:“依旧是在天津试点,请户部、都察院与天津一同落实,档案司一一记录统计数据。
工坊商铺港口按营收比例收税,超过百亩土地与偏远乡镇贸易按定额交税。如此工商业不会因为不分多寡收一样的税而萎缩,大地主圈地则要掂量一下能不能交出来多出来的税收。”
“善!”
李汝华、叶向高和熊文灿知道该怎么落实了。
城市及周边按实际情况交税,因为管得过来,方便统计。
比较远一点的地方按照省内价格定额,比如参与边关贸易就要交入关的费用。
地主们的土地也不管他经营的怎么样,总是有一个不轻的收税。这样对于地主如果囤积也照样按照土地收税。大地主不管屯到什么时候,只要卖到城里面,还要按比例收税。
如果能做到,不用怕土地兼并。
关键是要做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