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不是木匠皇帝,第384章 宗室全都服了,千千小说网移动版
返回第384章 宗室全都服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靖江王是明朝最特殊的藩王。
    继承自朱元璋的兄长朱兴隆、侄子朱文正。
    洪武三年朱元璋第一次分封皇子为王,朱文正之子朱炜也连同一起封王。不过他不是朱元璋的儿孙,所以他不能封为亲王,于是封为郡王,封地为桂林当了靖江王,将他的名字改为了朱守谦。
    他不是朱元璋直系亲属但也封了郡王,虽然名义上是郡王比亲王低一等,但是在实际上他和亲王是一样的待遇,后来才稍微改变比亲王低,但还是比其他郡王待遇要高。
    朱棣当皇帝后朱守谦的后代一直延续着靖江王。此后逐渐被大臣们把靖江王的地位降低了,关注的少了。
    但是靖江王占据了桂林这个广西当时最繁荣之地,两百年下来富得流油。
    这次朱履祜与他的儿子朱亨嘉“称帝”完蛋了,桂林彻底由朱由校的人安排。广西军政也暂时由刘侨、洪承畴和曹学佺接管。
    他们派出人员安抚各地,同时立刻抓捕那些榜上有名的“伪官”。
    这一次靖江王的势力被一下子清除干净了。
    什么大地主、大富商,都是伪帝的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后面都要抄家杀头。
    因为山高皇帝远,大臣们早就把这个郡王遗忘了,只要朱履祜不犯事,不和朱由校对着干,即使朱由校知道朱亨嘉前世称帝也没理由下杀手。
    马祥麟、张凤仪、冉文光等人率领精锐兵马,拿下王府及王府官吏、勾结王府的大地主、大商人的各个庄园。
    其中还真有个别地主率家丁顽抗,被大军直接剿灭,这更加坐实了靖江王谋反的“事实”。
    以前不敢说话的百姓纷纷带领官军查抄王府、大地主、大商人隐藏的资产,并且提供他们与靖江王府、巡抚勾结犯罪的证据。
    几天下来,那些鱼肉百姓、垄断市场的家伙大多完蛋了。
    还有许多官吏与靖江王府沆瀣一气,勾结地痞恶霸被百姓全部举报,他们霸占土地、渔场、河道、收取过路费、过桥费的证据纷纷到了锦衣卫和东厂的手里。
    ......
    京城这边热闹了,先是襄王带着残余家产清单、土地账目进京向朝廷申报,并且接受朝廷代管土地与产业,王府只要利润的一半,其余交给国家处理。
    直系亲属来京一部分居住,其余人员去向一切听从朝廷的安排。
    朱由校觉得王室家族没有考取功名的权利,但是他们有文化,劳作是他们的短板,但是他们都有文化可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男女均可以到各级学堂及其村镇当老师,也可以报考各个部门的公职人员,会算数的人出路更多,他们起码具备算账、记账的能力,统计员、记账员、收费员、收税员都可以干,还可以当会记,随着手工业、轻工业和各种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有文化的人员。
    这些藩王家族人员众多,并且有一定的文化,利用好了这些人全社会的文化程度就能提高一个档次,这可是文化宝库。他们中的不小一部分人均学习六艺,女性也都有一两门绝技,他们的才艺完全可以派上用场。
    当然,他们有权利拥有一份养活自己的土地,没有特长的人,也可以学习务农、经商、打工,也可以办企业、开工厂。
    楚王家属及其管家、商业代理,已经被抓的手下骨干,家丁护院、打手,收租收息的买办,还有部分被抓住的与王府有勾结地方官员已经被押解到京城。
    襄王提前接受朝廷的清查,虽然隐瞒了一些资产,但是后来全部交了出来,霸占卫所的耕地已经退还。
    襄王所卖粮食也是自己佃户交上来的地租或者从湖广收买的,也间接参与了走私活动,但是因为襄阳的粮食运费低,利润也很高。
    襄王主要是在湖广周围的铺面很多,什么生意都做,从湖广低价收粮,高价买到江浙沿海,再从江浙沿海倒卖生产生活物资,逃税的事没少干。
    不过所赚的钱都让朱纯臣他们没收了。
    襄王受到礼遇,一应待遇都不比周王等人差,但是他的财产留下的不算多。
    而楚王直接被软禁在宗人府,这个时候才知道后悔了。
    后悔自己贪得无厌,费尽心机赚来不少钱,可是对于宗室人员一直抠抠簌簌,他们不比普通百姓过得好,倒是自己那些跑生意的手下、收租的、代理人不知贪墨了多少钱,因为违法乱纪的事情做的太多了,自己根本掌控不过来。
    这些人都被抓了,活该!没一个好东西,养了些白眼狼,一被抓就把主子的事情全部抖出来,你们犯得罪足够没收家产、坐牢吧?许多人还有人命,本王爷只让你们去图财,可没教过你们去害命啊!
    朱由校已经安排司礼监掌印太监刘若愚、户部尚书李汝华整备彻底没收楚王的一切封地和财产。让礼部尚书孙如游准备废除楚王番号的事宜。
    根本就没一个人给楚王说话。
    但是朱由校心里面知道,面子上还是要留一点情面。
    到时候给楚王旁支里面选最优秀且守规矩的一脉,到时候这一支可以封楚郡王。
    而楚王这个亲王不留了,计划正式削除番号。
    恰恰楚王因为一直拎不清,自嘉靖以来就不断惹出事端,万历年间又是党争的焦点之一,这回几乎没人觉得楚王冤,反倒是宗室、武勋、文官、百姓一起觉得他是自找苦吃,非要跟天启皇帝作对才落得这个下场。
    搞定了重量级的楚王,只留一个楚王系的郡王,众人都觉得天启皇帝做得好,这个手段确实是洪武、永乐以来第一人。
    京城这边诸王也都明确了自己的定位。
    反正没人跟朱由校的改革作对,纷纷支持并且苦思冥想自己究竟怎样可以顺应改革,给天启皇帝一些助力。
    蜀王、秦王这两位重量级藩王响应改革,将绝大部分财产交给宗人府和内府经营的消息恰在此时传到京城。
    朱由校的威望更高了,整个京城乃至顺天府的人都称赞陛下做得漂亮,相信天启皇帝一定能把这些土地财产造福百姓、提升国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