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明军从波斯湾登陆两河流域之后,奥斯曼苏丹穆拉德四世已经把进攻埃及西奈半岛的兵力做了重大调整,他把二线主力边境近卫军和西帕希领主骑兵被调到了大马士革。
穆拉德四世十几岁就亲自在前线指挥作战,通过十几年的锻炼已经成为了一名军事家了,他不像上任苏丹无所作为。但是因为他的武断造成了言路闭塞,致使他的战略眼光局限在了自我陶醉的小圈子内不能自拔。
他没有利用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机会发展科学技术和工业体系,也没有向东西方发展外向型经济,更没有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而是为了对外扩张不断加大利税激化了国内矛盾。
国内矛盾激化后本来应该实行改革,改善不合理的制度。
更有甚者,穆拉德四世对于在伊斯坦布尔公共场所喝咖啡的人处以极刑,因为历任苏丹们认为类似咖啡这种饮料是可以对精神状态起到改变作用,这就意味着它是一种令人产生恐慌的精神麻醉剂。
同时穆拉德四世还认为,咖啡馆会侵蚀社会规范,在咖啡馆空间内会衍生**演讲,甚至直接带有煽动性情节。
穆拉德四世在伊斯坦布尔的街道乔装打扮充当卧底专门找做了这种事的人,挥舞着100磅重的大刀,斩首他发现的从事这一非法活动的人。
矛盾还没有缓和,穆拉德四世又添了把火。
为了打赢与大明国的战争而加紧备战,进一步加大税收与对国内人民的压榨。
现在穆拉德四世已经顾不下加强埃及西奈半岛防线了,把二线主力也从埃及西奈半岛防线调走了。
他只能抽掉附近省份的地方附庸军阻挡孙承宗、冉跃龙、祖大寿部明军和埃及民兵进入奥斯曼境内,在西奈由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御。
面对四十万明军登陆两河流域,穆拉德四世只能集中全国的军力与大明决战了。
从大战略来看穆拉德四世的做法好像没有错,因为他自信能通过集中兵力消灭明军,再说他还有百万各省三线地方军,利用地方军也能打败从埃及入侵的大明偏师。
穆拉德四世坚信最好的防守就是反击,决不能让大明偏师进入奥斯曼境内一步。
但是穆拉德四世看错了定盘星,他的高压政策和过度盘剥已经超过了百姓的承受能力,那些附庸军和牧民还会死心塌地为他卖命么?
答案是否定的。
奥斯曼土耳其的进攻越来越有限,再也没出现边境近卫军和西帕希领主骑兵。
面对大明在埃及西奈半岛数百里长防线的铁丝网,奥斯曼附庸军与临时组织起来的游牧民族民兵没人愿意白白去送死。
最开始还有几次像样的进攻,但是在一次次留下满地尸体撤退后,进攻规模越来越小,到后来轮流分批进行象征性的进攻。
在孙承宗、冉跃龙、祖大寿的指挥下,明军和埃及民兵如同一心,不仅再次击退敌人几次炮灰兵、民兵的进攻,而且还把西奈半岛的驿站、道路、水井和棱堡要塞都建了起来。
此后奥斯曼的炮灰兵、民兵只能在夜间进行小规模的偷袭,或者白天在隐蔽处放冷枪、放空炮,很明显是在应付,做给上面监督的将领看。
之所以放空炮,是因为怕激怒明军用炮弹还击,防止造城不必要的伤亡,他们已经不愿意为奥斯曼做出无谓的牺牲了。
对面的明军也不想把弹药浪费掉,更不愿意去打那些无辜的百姓,现在他们正在配合锦衣卫外卫进行策反工作。
在精通工部事务的孙承宗带领下,等于把苏伊士运河的西奈半岛一侧的相关后勤、防守设施都建设起来了。
等于是以战代建。
当然奥斯曼也有顽固势力进行强攻,他们在奥斯曼督战队的带领下,利用夜间把之前战死的边境近卫军和西帕希领主骑兵的盔甲和马甲偷走,重新武装起来一支所谓的重甲骑兵。
这支骑兵冒死从铁丝网空档冲阵,结果被大明京军驻扎军团的重甲骑兵冲出去杀得人仰马翻,丢下几千尸体撤退了,结果明军出动了大量沙橇把奥斯曼战死的战马拖回去获得了了大量马肉。
在这过程中,埃及马穆鲁克军阀更加靠边站了,在明军面前,他们除了骑兵都太业余了。
明军重甲骑兵的出现震慑了奥斯曼顽固派,此后再也不敢贸然进攻了。
并且祖大寿直接统领的驻扎兵团重甲骑兵8000人,从铠甲和马枪,到训练和纪律,再到士气和精神,全都是驻扎兵团的重甲骑兵更有优势。
当年威风赫赫的马穆鲁克骑兵,现在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关键是,驻扎兵团的重骑兵还不是大明最强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驻扎兵团防守之后,用于反击和追击的,并非最强的野战冲阵或者长途奔袭骑兵。
大明还有更厉害的,但是用在对付奥斯曼附庸军、民兵、炮灰就有些大材小用了,好钢就应该用在刀刃上。
在西奈半岛的防御战过程中,明军驻扎兵团和营兵,带动了倭岛新营兵和卫所工程兵的训练水平,而倭岛新营兵和卫所工程兵又带动了埃及民兵的训练水平。
强军是打出来的,现在西奈半岛的明军越打越强,已经具备了一线强军的条件。
埃及的部分民兵也有机会进行实战训练,他们也在战争中逐渐成长壮大。
这一个月时间,埃及民兵组织起来,不论是从开罗往西奈的后勤运输,还是西奈半岛的工程建设和要塞防守,他们都能做的不错。
埃及民兵采用轮换制度上前线参战,当然他们是在明军的保护下参战的,虽然有狐假虎威的嫌疑,但是他们的成长速度很显著。
再过一个月,就能跟着明军去进攻和野战,也不至于拖后腿了。
根据孙承宗、冉跃龙和祖大寿的判断,预计埃及有五万兵马够资格,适合参与接下来的进攻和大战。
朱由校指示他们,到时候听令行事,作为一支偏师进攻耶路撒冷和大马士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