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拉德四世集结兵力于大马士革。
整个作战计划其实并不复杂,就是明军远道而来进攻,那就让明军先攻。离海边越远,明军的水师作用越小,后勤补给线就越长。
到时候不光征召民兵这些炮灰消耗明军的体力和弹药,就连西帕希骑兵和边境近卫军这些二线兵马也一样,消耗和拉长明军战线。
等到明军后勤压力越来越大,再率领主力近卫军决战击败明军主力。最好是在费卢杰,要么是在巴格达城下。
然后溃败的明军要从费卢杰或巴格达,仓皇地溃败而逃。那可不会给机会让明军溃逃到巴士拉。
在逃跑的路上,发挥自己麾下骑兵数量众多和熟悉沙漠的优势,追击全歼所有明军。
这个计划当然有合理性,而且确实巴格达守军数万、费卢杰守军数万,再往西边又数万人,直到一千多公里外遥远的大马士革才有三十万人。
简直是分兵战术,首尾不能相顾,明显有“弱点”,而这个弱点就是引诱明军进攻的鱼饵。
明军从巴士拉沿着底格里斯河一直向北推进,此时大型战舰和大型商船全部在波斯湾靠岸停泊,中小船只沿着底格里斯河逆流而上运输物资设备。
沿岸道路上布满了行进的整齐队列和马车,底格里斯河西岸星罗棋布的村庄周围阡陌交通,到处是棋盘格状稻田,每隔一定距离有一条大路,其余都是阡陌小路。
无论是大路还是阡陌小路均有明军排着整齐的队伍行军,每块路边突出之地都搭着凉棚,凉棚内有穆斯林百姓摆着条桌长凳,条桌上摆放着一排排大饼和陶瓷大碗,碗内盛满大米稀粥,旁边还有咸菜小蝶,百姓用生硬的汉语招呼明军喝粥。
前几天,大批明军占领区奥斯曼百姓涌入两河流域,他们走到哪里就到处宣传:
“明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他们来西亚只打奥斯曼帝国军阀,绝对不会祸害百姓。”
“之前明军打败了波斯湾西岸的奥斯曼土耳其近卫军,开仓放粮放给我们穆斯林百姓。”
“把突厥人打回蒙古草原去!”
“自从突厥人占领了两河流域,就一直到处发动战争,他们不仅劫夺我们的粮食,让我们交付沉重的赋税,还让我们当他们的炮灰,我们每个家族世世代代战死在沙场的人不计其数!”
“现在埃及独立了,我们也应该起来抗争,不能让奥斯曼土耳其再统治下去了!”
“那些为奥斯曼卖命的附庸军,还有那些奥斯曼伪政府的官吏、包税者,难道永远甘心做绝突厥人的走狗?”
舆论的威力很快见效了,两河流域的百姓纷纷驱赶附庸军与奥斯曼伪政府,组织起了农会、商会各种组织。
广大农村、城镇还没等明军到达,奥斯曼地方官吏就被百姓解决了,这才有了当地百姓箪食壶浆迎接明军的景象。
这些从解放区来的百姓,当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大明锦衣卫新发展的警衣卫外围人,他们的宣传与鼓动起到了组织百姓暴动,驱赶奥斯曼附庸军和伪政府官吏的作用。
既然是暴动和驱赶就不可能避免流血与冲突,但是比用战争手段要温和的多,起码减少了战争的破坏和大量的人员伤亡。
更可况因为穆拉德四世要集中兵力分批决战,使得乡村、城镇内奥斯曼的武装力量大量减少,这样才使得百姓的暴动和驱赶奥斯曼余孽成为可能。
明军跟穆拉德四世预期一点都不一样,没有采取急速进攻,而是稳步沿着底格里斯河前进。
每天就行军四十里,对于常年擅于急行军的奥斯曼土耳其来说,这个速度看起来很慢。
明军的做法是让穆拉德四世通过集中兵力,使得奥斯曼的军队与百姓分离开来,一方面这样的大决战让敌人越集中越好,而不是发生一些中小规模的战斗,要打就打大的歼灭战。
还有吧敌人从百姓集中的城市引出来打,尽量减少对城市的破坏和无辜百姓的伤亡。
可偏偏,就是不急不躁、不咬鱼饵,让乡村城镇的敌人被百姓驱赶,避免了因为局部战争造成的破坏和百姓生命财产损失。
......
朱由校和他的文武班子已经弄清了穆拉德四世的作战意图,那就不能按照他的设想去做,更不能让穆拉德四世牵着鼻子走。
现在的情况不是远涉重洋的大明远征军耗不起,大明兵精粮足,现在只动用了国内库存的资金,朱国弼剿灭巴巴里海盗巨大的财富还在封存中。
因为这笔资金太大了,相当于大明八年的财政收入,一旦投放市场的话,必然引起世界性的经济泡沫化。
在国内资金充足的条件下尽量不用这笔资金,尤其使用在战争上。
因为这笔巨大财富以前一直没有参与国际经济流通运转,突然冒出来必然使得世界经济体系崩溃。
国际上的产出与消费是处于平衡状态下发展的,一旦消费远大于产出,物价就会飞速增长,其结果是世界性经济危机。
即使是用在基础建设上也要谨慎使用,慢慢逐渐投放在产品开发市场上。
艾斯板鸭的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处于崩溃边沿,就是因为多年来大量白银从南美进入艾斯板鸭,而艾斯板鸭的生产远远跟不上消费,反而英格兰和弗朗察的产业大发展,这才是板鸭被反超的最根本原因。
朱由校一直致力于本国的生产力发展,只有工业体系完善了,生产出的产品不仅要满足国内的需求,还要大量出口,才能控制世界的经济贸易体系,使大明的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明军背靠底格里斯河,建设沿着河南北的两个大营。
这是要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中游之间的广大平原上立足了,明军控制了整个底格里斯河流域,还把触手伸到幼发拉底河东岸。
引诱穆拉德四世从西部把主力向东移动,寻求与大明尽快决战。
因为现在奥斯曼控制的阿拉伯半岛与北非已经动摇了,时间拖得越长对穆拉德四世越不利,如果拖上一年时间的话,不用明军打奥斯曼就会自乱。
而且明军大营建设的是固定营寨,不是那种临时营寨。
非常坚固,要长期驻扎的意思。
穆拉德四世得到消息时,顿时感觉不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