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改编开始贯彻。
军中巨子制度更加明确定位,各级巨子为副职,跟之前仅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地位不同,现在军事任务中也有副职的话语权。
每一位各级巨子如何选择,也是按照三三制原则。
人选有三分之一因素,考虑军中兵卒的选举,三分之一因素由朱由校直接统领的东厂锦衣卫考核,还有三分之一的因素由思想、军事和文化水平来决定。
这三种因素哪个也不能缺。
缺了第一个兵卒不服,思想和监督无法贯彻。缺了第二个朱由校这个总巨子和东厂锦衣卫的监督无从谈起。缺了第三个,那水平不过关也不行。
所以各级巨子的选拔与考核,
而且明军这么一改革,就对人事权力做了分权。
过去明军将领军吏由吏部、兵部和五军都督府来安排,呈报天启皇帝通过,更重大军事人事由朝议决定。
主要人事事务在吏部、兵部和五军都督府手中。
现在各级巨子的任命考核,只有能力的那三分之一,是吏部、兵部和五军都督府这边参与,其余三分之二是东厂锦衣卫和兵卒自己。
削弱了文官对明军的影响力。
军中巨子看起来也是文职,但是跟文官、朝廷官员这一条线的交集,跟明军将领相比,大幅度减少。
朱由校的直接掌控力,其实有增无减。
东厂锦衣卫,被一些文官看作是特务,但在朱由校的改革下,它们的职能也更加明确。
对外是谍报机构,说是特务也没啥事错。比如对敌进行情报调查,对板鸭、罗马教廷这些盟友也进行渗透,现在锦衣卫指挥使刘侨,就在罗马、马德里等地开展这方面重要工作。
对内是监督与贯彻机构。东厂锦衣卫对内部只监管官员,对百姓秋毫无犯,百姓要是有举报,找锦衣卫准没错。同样,贯彻改革和调查真实政绩和民间舆情,也是东厂锦衣卫的重要职责。
他们现在是百姓的朋友,民间舆论的传递者,跟百姓利益矛盾远低于文官与百姓的矛盾。军中巨子也是一样,各级巨子与兵卒的矛盾,远低于将领与兵卒的矛盾。
立场和工作比较接近,这就是为什么巨子制度需要东厂锦衣卫来参与,甚至有些人员会吸纳自他们。
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
巨子如果话语权太大,或者开始谋私,会直接造成明军将领军吏畏首畏尾,导致应有战力发挥不出来。
因此巨子只有对上级将官只有监督权,并没有实质性的权力,在上级还在的时候,巨子在军事事务中中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否决权。这样最大程度保护将领们的权力,不会出现打仗时出力不讨好,背锅是将领被巨子背后捅刀的糟糕局面。
关于巨子的人选,目前计划有三类。
一、军中兵卒爱戴的军吏老兵,且有一定文化和知识学习能力。
二、新兵家培养的政治文化类人才,且在军中能吃苦耐劳跟大家打成一片。
三、锦衣卫中培养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在之前支持民间舆情、监督文官中表现优异者。
这些人才本身就“嗷嗷待哺”,按照老方式等着在明军或锦衣卫内部升职要继续熬资历和功绩,现在人才越来越多,要给人才的岗位和机会增加才行。
广大兵卒和这些新培养人才,正是这项改革的庞大支持者。
那明军将领呢?
军中很有人望的巨子升为副职,然后腾骧四卫、京军、营兵和卫所兵又统一职位名称,要是不做好工作,将领们恐怕觉得这两个改革,自己全是利益受损的人。
怎么可能让朱由校亲自提拔,鞍前马后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们利益受损呢?
按照近代正规化,并统一编制,并不是伤害他们的利益和积极性,而是要给将领们更多升职和离开前线后的去处。
朱由校之前已经把除了安全、保卫、仪仗、监督以外的明军,分为野战军和卫所军两大部分,野战军与卫所军的军制不同职能亦不同,然后军机处吸纳了少数武将加入。
还是不够啊,武将们能升职去的地方还是太少了,全国武将只有张维贤、戚金、朱国弼这三个在军机处,还有那么多人以后有功绩,但是岁数也大了,去哪里呢?
这就是统一职位改革后,要让将领们有更多职位和去处。
朱由校把卫所兵改革为生产建设卫所和技术兵种卫所,最大程度重新振兴了已经衰败的卫所制度。
但朱元璋发明卫所制度的最大精髓,其实还没振兴。
最大精髓是庞大的兵役制度。
近代军事跟古代军事有一个巨大区别,那就兵制。
兵制区别的核心,在于古代少数王朝初期是能做到义务兵,到中后期是募兵、雇佣兵、地主武装。
比如汉朝初期的义务兵、唐朝初期的府兵制,明朝初期的卫所制,都有庞大的兵役人口。
但是中后期,尤其是土地兼并以后,王朝直接掌控的兵源大幅减少,原本的兵役制度变为耕田为主,打仗就要依靠募兵、雇佣兵和任用地主武装。
比如东汉末年除了边镇,朝廷兵力有限,所以无法弹压黄巾起义而放权给地方豪强。唐朝中后期大量使用雇佣兵和藩镇及藩镇之下的地主武装。明初卫所能有两百万大军,明末搞十万都难于登天。
现在朱由校把卫所往生产建设和技术兵种两条路发展。
往生产建设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方向,现在卫所成为技术研发和新百家人才的摇篮。技术兵种则是专业化,其实包括工程兵在内,也属于生产建设类。
那庞大的兵役制度如何恢复?
这件事跟卫所关系不是很大了。
朱由校给五军都督府和军机处一个新的职责,那就是义务兵制度建设。
以后大明庞大的人口,不可能大多划入卫所去当建设兵团或者工程兵等技术兵,也不能靠着营兵去募兵,而还要有第三个组成。
义务兵兵役制度,由义务兵再进入营兵或卫所兵。
这个事当然不给文官做,而是武将们。
武将们统一职位和等级,以后多了这项事务,当然有事做、有地位、有升职去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