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不是木匠皇帝,第791章 越讨论民心越支持,千千小说网移动版
返回第791章 越讨论民心越支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朱由校当然早有答案。
    当然是依靠人民,尤其是工人和农民。
    现在让新百家大量参与讨论,让他们来参谋和议论,就是促进人民的权利扩大,尤其是不脱离生产的新百家跟工农的关系,比官员跟工农的关系要紧密得多。
    让新百家参与到讨论中,一步步讨论中加以引导,引导至比较正确的方向,远比直接给答案要好得多。
    一开始关于大洋洲长城的话题讨论,是新兵家、新墨家、新儒家和新医家参与比较多,每个学派内部都有自己不同意见内部辩论,并不是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派打架。
    然后朱由校话锋一引,引导大家讨论大明在殖民地政策上该控制为主,还是全力自由发展。这个话题参与的人更多,包括新纵横家、新阴阳家这些善于外交权谋的学派,也都立刻参与进来。
    而且也是各学派内部有不同观点辩论,不是不同学派彼此打架。
    比如新纵横家就有些人认为,应当让北美保留一些艾斯板鸭、佛郎察和英格兰的殖民地,跟大明北美殖民地彼此形成竞争和制衡。
    而另一些认为这是不必要的,把这些西洋殖民地赶出去,全部变为大明掌控。然后内部通过纵横,将美洲分为几块彼此牵制。
    新阴阳家也是,阳谋派比较支持经济羁縻,阴谋派比较支持政治遥控......
    不光是新百家这些不脱离生产,跟工农比较近的新人才有见地的观点,旧人才也在朱由校和新百家的话题引导下,更有深入反省和思考,且愿意更多接触工匠和农民。
    这回杨涟用化名参与,朱由校一眼就看出来了。
    他的写得文章让大家耳目一新。
    “军事、政治、经济三三制这话说的好,但是不能死搬硬套。事情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因为世界上民族众多,风俗习惯、信仰各异,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发展极度不平衡,因此上对于殖民地的管理应该因地制宜。
    每一块殖民地应该与其它殖民地的管理办法有区别,比如倭岛与缅甸省区别就很大,如果两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政策一致的话就会出问题。北美殖民地地域广阔,地域之间差别很大,广大的山区与广袤的平原就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分而治之,殖民地划分得越细对于管理越容易。
    所谓的细就是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要严格区分。山区人口稀疏,适合以矿产、农林、牧业相结合;平原也有雨水多寡、土地肥沃与贫瘠之分,主要用人口密集度和手工业、加工业、运输条件调节人口密度。
    殖民地没有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必要,也不许可发展完整的工业体系。每块殖民地根据其自然与社会条件发展比较单一、简单的经济体系,不足部分由大明官府统一调配。”
    这个观点其实就比较务实,不像之前杨涟早期空谈务虚。
    朱由校当然想这么操作,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殖民地不可以发展独立的大资本家,最好实行像卫所或者皇家园林式的集体农庄,或者集体手工业制度,以及大量中小资产阶级。这样就不会出现贫富差别太大,从而引起社会矛盾。
    殖民地科学技术不能发达,必须要依赖大明本土的技术条件,生产和销售要实行统筹统购式的有计划的集体经济模式,但是必须达到温饱以上的生活水平。
    杨涟没有使用实名投稿,也没有用唯物辩证法去规范用词,但是其内容包含着物资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他既不是政治家、军事家,也不是经济家,但是他能把政治、经济与军事相结合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这与他长期辩论形成的严密逻辑思维有很大关系。
    这回讨论主角不是官员,而是新百家,特别是新百家各派内部,也都针对这些事有二种或几种不同观点。
    这一次几乎没有人看出来作者就是杨涟,朱由校也是费了脑子才分析出作者是杨涟,杨涟不仅知识丰富,而且很有经济头脑。
    朱由校一直想提拔杨涟为大学士,但是大学士几必须进内阁,看来杨涟当个次辅才不屈才。
    整个大明都充分辩论起来。
    其实这里面比较冷静和深入的观点,也有天启以另一个化名投稿引导的。
    通过辩论也是选拔人才的方法。
    刘若愚一直辅佐朱由校,整理这些讨论内容,很明显在天启主动引导下,辩论向较好的方向发展,钓鱼当然也钓到一些有心破坏的保守派,但是这些人不用天启动手,参与讨论的新百家和开明官员,就用唾沫星子把他们淹没了。
    锦衣卫在民心拥护之下,抓捕几十个最典型的坏分子,更获得百姓们的拥戴。
    这就是大明百姓和不脱离生产者的智慧和力量。
    这些新百家学子,没有哪一个不是为了大明好,但是观点就是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当然,他们彼此之间也出现了一些不愉快,一些人在同一个屋檐下,在同一个学堂内部,也吵得面红耳赤。
    朱由校也都听说了。
    “新百家之前是诞生和成长,现在也该要成熟起来了。”他笑着对刘若愚感慨。
    刘若愚回道:“陛下说的是,奴婢跟随陛下以后,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大明内部过去很多矛盾,从现在看起来,也太不成熟了。太追于表面争个对错,却没有关注更重要等问题。”
    “说得好~”朱由校对刘若愚点点头。
    这话可说到心坎里了,像是之前派别斗争、一时的面子之争,还有针对一些事件搞得彼此仇恨的争斗,实在是不成熟。反而像是土地兼并、税收与财政、制造业崛起、第一次全球化等等,这些深层次重要事件,都被那些表面不成熟的争斗给遮蔽了。
    “对了,这三个话题你怎么看?”
    他问刘若愚,当然是希望这位身边的秘书兼智囊,能做更多思考,并有他独特的总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